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福建邵武申请的“张三丰太极拳”名列其中。此举引发陈氏太极拳有关人士的质疑。
看到关于张三丰太极拳的争议,我不由想起了金庸老爷子,想起了他笔下的《倚天屠龙记》。 “张三丰太极拳”,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知名度,金庸以及他的《倚天屠龙记》应该是除了明朝皇帝之外最大的推手。而若论对当代人的影响,那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应该算是魁首了。《倚天屠龙记》第二章的标题叫“武当山顶松柏长”,最后一章的标题叫“不识张郎是张郎”。这里,我把这两句稍微改动一下,连在一起,“金庸笔下松柏长,不识三丰是张郎。”
算上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中国应该共有四位“张三丰”。第一位,是黄宗羲笔下的“张三峰”。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少林以拳勇名天下......有所谓内家者。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第二位,是《明史》里的“张三丰”。《明史·张三丰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这个张三丰,神话色彩很浓,颇受明朝帝王推崇。第三位,也源于《明史》。《明史·张三丰传》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而金庸先生笔下的张三丰,看过《倚天屠龙记》的都很熟悉,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
分析这四位“张三丰”,都与武术有关。但跟太极拳关系最大的,就应该是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了。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的场面,在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之下,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慢慢地,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逐渐有成为历史文化常识的势头。而福建邵武之所以敢于替“太极张三丰”争名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的一则报道。邵武的《邵武府志》《张氏家谱》中都有与《明史》类似的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镇坎下村)人。”这样看来,今天,邵武的做法很巧妙,是将历史、野史、本地史与流行风尚结合在一起了,很是赶时髦。陈氏太极拳传人对“张三丰太极拳”的异议,则颇能反映真实门派与虚拟门派的“门派之争”,而“太极张三丰”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更是让中国的武侠、神仙等“想象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将虚拟与现实混淆,将“想象”文化与历史文化混淆,这是太极拳的悲哀,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呢!
如果真正去打文化官司,“张三丰太极拳”是很难被驳倒的。但“张三丰太极拳”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和概念,味道是很独特的。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与无奈,让人很是困惑。我甚至怀疑,若是从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的话,金庸笔下《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也算得上“历史人物”,那么九阴白骨爪是不是也有可能去“申遗”呢?这当然是笑话。不过,还是那句话:“金庸笔下松柏长,不识三丰是张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