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太极拳回归历史-----朱天才(正文)

太极拳回归历史-----朱天才

2014-08-12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中国自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各行各业均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随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各项 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朵最为耀艳的奇葩——太极拳,尤被关注。并在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体育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己成为 世界人民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一部分。  


      目前,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普及开展,各式太极拳都拥有成千上万的喜爱并积极学习、锻炼者。随著太极拳运动发展的这一大好形势,国内却有一些人借助这股东风,又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大作文章。当然,我们应该将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向喜爱太极拳,而对其起源有兴趣的习练者说明介绍,但一定要以严肃的、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尊重历史,提出有理有据的考证。切忌因一己之私而对史实断章取义,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甚至是自编自造而不能自圆之说愚弄世人。早在一九三五年刘天蔚先生就在《武艺丛书》感言中提出,要把“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种种关于武艺的谬说,或者利用这谬说作烟幕,掩护自己“安身立命”企图者们的狂言作一度清算”。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依此写成的《倚天屠龙记》即是受此说影响编写又以此说影响世人。然那终究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可以神奇玄虚幻想的,而写历史则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含糊与虚构。  


      目前,大家都很清楚知道,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届花甲,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期。五、六十年代又是中国多政治运动的年代。因此,这一段时间,人们无暇顾及去对许多问题做历史研究和探讨。而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时期,对太极拳起源的探讨研究,当时各派武术家们曾在武术杂志及报刊上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度有过热的争论。当时,最著名的武术理论家、史学家唐豪先生多次上武当、下峨嵋、访少林、三至陈家沟,走遍了全中国有名的武术之乡,查阅了历代的史书记载,以翔实可靠的史据,对太极拳起源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至此一场舆论亦随之干息。  


      而九十年代以来,太极拳起源之争尤为关注、本人查阅文史资料、参照许多武术前辈的理论文著、及陈、杨、武、吴、孙各式太极拳后人之说,以至目前各武术杂志中不同见解的文章,相互印证、对照分析,认为关于太极拳起源、衍变、发展,可试分为六个阶段:  
      一、神话阶段;  
      二、传说阶段;  
      三、半信史阶段;
      四、信史阶段;  
      五、衍变阶段:  
      六、发展阶段;

 

      一、神话阶段  
      讲到太极拳,人们一定会提到张三丰、现在东南亚一带有些武馆仍将之供奉参拜,文艺小说、电影、电视对于张三丰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张三丰的其人其事,查阅与太极拳有关的张三丰,各种传抄的资料文本,涉及的其它有二个人:其一为宋之张三峰,另一个为元末明初的张三丰。而有关张三丰与太极拳之关系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宗义所作之《王征南墓志铭》。  


      《异林》记:张三峰,宋代人,生死不详。黄宗义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外家、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至康熙十五年,黄宗义之子黄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拳术写之《内家拳法》中,又将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即精于少林,后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此后《宁波府志》亦据黄氏之说。 


       到清末民国之时,关于太极拳起源之众说纷纭,且将宋之张三峰与元末明初张三丰混淆一谈,流传于世。于是一些关于太极拳之书,渐之将宋时张三峰创内家拳之说演变成了元末明初武当丹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考有关元末明初张三丰传说,其人“硕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所谈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之皆,旁若无人,来无影,去无踪”。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早闻其大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者寻访张三丰,不见其人。又传说明永乐年间,张三丰住宝鸡金台观,一日自言将死,死后当地人将之入棺安葬时,闻棺内有声,开棺视之,他居然死而复活,游四川,入武当,历襄等地,“踪迹盖奇幻”。据西安路迪民先生于2000年6期《太极》杂志一文所述:澳籍华人、哲学博士(道教史)黄北汉先生文《明代道士张三丰考》以丰富的资料对张三丰的籍贯、名号、行迹、道派、著作进行了全面考证指出;全面介绍张三丰著作及生平事迹的历史资料,当属清初四川剑南观察汪锡龄(字梦九1664-1742)首先搜集编
成 的《三丰祖师全集》(未出版),后由道教西源创始人长乙山人李西月,字涵虚,从汪锡龄之六世孙汪昙处得到,扩充资料后重新整理为《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 广为流传。再后被收入贺龙骧、彭瀚然(1906年)编的《道藏辑要》传播更广。然而,汪锡龄出生1664年,距他所说的张三丰生年(1247年)相差了417年,他何以得知以前从无记载的张三丰诞生年月日?为了自圆其说,他说他“《拈香七日》一—奇峰异水间幸遇先生(指张三丰)一龄待先生甚久,得悉先生原本 又甚祥”。看这如此离奇的谎言,只能证明他毫无根据。汪锡龄作为清初人,自称遇到明初的张三丰,“多蒙祖师面子……受修养秘法于张三丰先生之门”,显然不 可信。他遗说张三丰的某些著作(如《云水后集》)是与先生后所作,或言张三丰向他示《丹经秘诀》一章及《捷要篇》二卷。这只能证明这些著作并非张三丰所 撰。于是结论“我们实在很难正面肯定张三丰实际存在过”。但他又说“关于元明张三丰真真假假的大量记载虽不可完全相信也不能一概否定”。仍然是含糊其辞, 自相矛盾。


      在中国历代史书中,被清乾隆皇帝钦定为“正史”的有二十四部,其中《明史》在二十四部史书中编纂,时间最久至乾隆年四年刊行。素以体例严谨,述事清晰,文字雅正,极少贻误而著称。尤其是在编纂过程中,《明史》比其他任何一部官修正史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成了“正史”中的样板而具有权威 性。根据《明史·方伎列传八》及几经纂修的《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懿州人(今湖南省芷江县)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云游四方, 曾在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结庐修行,生死不详。《明史·张三丰传》写“终莫测其存亡也”。正因为“终莫测其存亡”,所以就给各种神话传 说,玄虚附会留下想像发挥的空间。从洪武二十四年到永乐皇帝前后二十一年的寻找,直到后来明宪宗、世宗、神宗,都曾予以加封。其人之说历经几个朝代近五百 年,可谓神奇至极。但始终不见其人,而历朝皇帝对其的寻找与赐封其因有二。一,据史学家所考,为巩固帝王的统治地位,寻找明皇太子有关,欺骗人民。其二, 乃历代帝王与道教联系在一起的原因相同,练丹求长生以享万代基业,享人主之乐。而荒唐的是直至现在,仍有一些机构和个人,还在继续为一个无法确证其存在的神话人 物重彩著墨。1989年,由武汉体院,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共同承担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讲查阅了近万册文献,笔 录碑拓数百件,获取资料近30万字,不可谓不严肃认真,但令笔者惊奇的是,作为一顼国家体委课题的结论性著作《武当拳之研究》,竟然断定“张三丰生于 1247年,卒于1464年,活了217年”(见2000年6期的《太极》),令人讶异。经查阅资料却原是抄袭吴图南编著的《太极拳史略传》内载《张三丰 列传》作为肯定的历史证据,实为可笑。


      由吕光荣、刘楚玉合著的《气功学基础》涉及历朝历代人物及文章200多条,无论讲道家导引吐纳养生术,还是太极阴阳大道之理,无一字提到张三丰,更无论太极拳。包括公元一七二三年四川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集》,及一八四四年长乙山人李涵虚重修出版的《张三丰先生全集》,洋洋数十万言,字里行间无一 “拳”字,亦无提到张三丰会拳术,更不要说到太极拳了。且黄宗义及儿子黄百家文中也只言“内家”亦无“太极”。若稍有一点武术常识的人皆应知“内家拳”所 涵盖的形式与内容。何以断定其所指即太极拳。且其人既能创拳,其习武经历若何?传递序列及谪传弟子何人?流传套路何样?何以均不见史范看少林拳历史千年以上几百套拳路历历在目就足以看出武当张三丰的“内家拳”真实面目。
 
       一九八二年《武林》第九期记载钱保天先生记述走访武当之经过:“我们到了武当山上的紫霄宫,这是最大的一所宫院,宫中道士都己八十岁以上,他们都没有练过武术,更不懂的什么叫武当拳……;其中一位叫诚德道士说“……张三丰性情温和,通晓道教经文法典,但从未听说过他练功习武”。我听到这里不觉一愣,张三丰竟然不会成功,就连现在的道士也都不会武术。”此文在当时并无引起非议和争论。转眼二十年过去,不知当年诚实的老道尚健在否?若高寿亦己百龄,若已作古,则只好由今人胡编瞎说了。  


       近年来以张三丰创拳之说继而出现了“武当太极拳”但只要对太极拳略有些研究,再看看“武当太极拳”的套路编排及其风格,就会对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在一九九九年武当召开了“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被武术界评论为“五花八门,多而杂热闹非凡却看不到武当拳自己的系列套路及独特风格。也难以品出武当内家拳祖师的味道。此论乃是预料中的必然。
  
       从黄百家所提出“武当内家拳”以后,百年来,直至到民国年间,探讨武当拳始源由太极拳取而代之;民国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1935年出版)一书中,关于太极拳之溯始中写道:“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这满口仙气,神乎其神。再看近年一些抄袭三十年代己被否定的玄虚之谈。安徽李滨在其文中则稻:“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因观蛇鸪之战——又名八面熊拳也…..”,又言:“太极拳溯始,托名黄帝…。.应无可厚非…..”“观雀蛇斗智之故事,纯属民间传说….,”转而又说“并非子虚乌有…..是定然发生各所见无疑的….,,同一文内(见《太极》99.6)重重复复,颠来倒去,却又自相矛盾的说法,实不知是自己糊涂,遗是故弄玄虚。较之三丰创拳,更进一步地将太极拳起源引入扑溯迷离的乱麻之中。 

       海南李师融虽在其大作中称:“文字证据比口头传说更为可靠”。,但对所有正史也好,野史亦罢均无一字提及与太极拳有关之张三丰,却不厌其烦地连篇累牍地为之种种理由,硬要将神仙拉为祖师,道尊张三丰为内家拳高祖,则当之无愧”。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证其“出身”之显赫。其如继承汉室大统者必刘皇叔的封建思想同出一辙,较“将相宁有种乎?”之农民领袖更加倒退。 

       至从近十年在论证张三丰与太极拳之文章中,有一些编者尚在明显的,具体的自相矛盾处实事求是地提出疑问,但亦有一些人,无视史实,偏执己见,且对持异议之许多武术界前辈出言不逊:称沈寿先生“学无根底…..见识浅”;妄评顾留馨前辈“妄改…..误袭…..下作….¨”其更有甚者评武术史学家唐豪“伪造证据…..胡编‘佐证’…..用心叵测”等。此等狂妄无德之辈实在有辱武术向来倡导之精神,何不去拿著镜子煦照自己;此笔执一家之言,排斥异己的霸道态度,又岂不是考史作文者之大忌?唐豪先生一生为武术,太极拳考证走遍中国各个武术圣地,博览查证几个朝代的佛、道、经典及武术文献。其搜集资料如此齐全;其辛苦一生,此中艰难可想而知,而考校方法如此认真、细致。令之许多大言不惭之举者几人能及。唐豪先生讲过“而且想滞留于数世纪以前的拳家,或限于知识的浅薄,或则作为“安身立命”之法门,于是附会妖妄,标榜神仙,盲从瞎谈之风,遂弥漫於武艺作家之间“。此言可为一针见血,给於震聋发聩敲响惊钟,而至今仍有些利己之徒执迷刁二误。惜先生己去世,无法再与尔等论争。否则,相信先生当有许多精彩著述可驳彼等断章取义,顺昌逆亡之谬论。 

       从历史事实的“推断”与“估证”更加切合实际,接近民间,接近之大众可谓唐豪、顾留馨二位武术前辈。有一位评论家在武术刊物上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唐、顾的考证,把太极拳从一位”神仙大师“那里解脱出来”。历史最终要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武术也是历史,它要遵循历史的规律。 太极拳绝不是一个“神仙高人”创造的。不集众多的小智慧,无法形成太极拳那样的大智慧。没有武术的过去,就没有武术的现代和未来。太极拳是中国几千年 来长期武术文化演化融合的结晶决不是某个“神仙高人”依靠“秘诀”、“秘谱”编出来的。诚恳的劝告那么一些为捍卫他们“神仙大师”的追随者,别再在 那里摇旗呐喊,声声助威,搬出“纸老虎”的“证据”欺骗人民吓唬群众,该卷旗收兵,歇一歇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567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