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一群人在清晨的鸟鸣声中穿着传统的太极服装,优雅地打着太极拳……这样美好的画面,每周六都会在天目山路上的花坞果园太极馆出现。
带领大家打拳的斯丽娟已经练了三十多年太极,2012年年底正是她组织了一个“大象群”,几十个人每周六都把太极当做了自己的度假方式:打太极、聚餐、品茶,他们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天。现在“大象群”的太极拳越打水平越高,不仅拿到了很多比赛的奖牌,本月17日还将启程参加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越来越多人投身户外运动时,“大象群”却选择回归最纯粹的传统运动。
大象群
太极爱好者2012年底建了个群
今年50岁的斯丽娟是某招商局的局长助理,从1982年开始练习太极拳,身边一帮朋友受她影响,也都喜欢上了太极。2012年11月,斯丽娟组织了一个12人的太极团,有人用“大象无形”来形容太极,所以她们就把自己称为“大象群”。最初的“十二姐妹”都是女性,年龄从30岁到50岁不等,她们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太极女生”,斯丽娟笑着说:“喜欢打太极的人,内心总是年轻的。”
一开始“大象群”在茶叶博物馆前打太极拳,无论刮风下雨大家都会坚持。随着“大象群”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大象群”也不再局限于女性。去年“大象群”的活动场地搬到了太极馆,这里紧邻西溪湿地,太极馆的边上是一座大山,环境非常好。
“大象群”里曾经最老的成员62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几岁,进进出出已经有了几百人,现在经常来参加的,保持在几十人。这些人很多都是社会精英,有浙大的教授,有企业的高管,还有一些政府机构的领导……平时生活忙碌压力很大的他们,很喜欢在周末用打太极来放松自己。哪怕最近气温很高,但“大象群”从来不放假,斯丽娟说:“冬练九夏练伏,越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持。”
群功能
平时要交作业 天南海北打太极
“大象群”建立了一个QQ群,里面有100多个成员;后来微信流行了,斯丽娟又建立了微信群,现在也有几十名成员。
交作业是微信群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大象群”每周六一起练拳,但平时也要求大家回去后练习。成员们练完后,就会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我练好了”。看到完成家庭作业的人多,斯丽娟会用微信群里的表情给大家送上一朵花。如果完成家庭作业的人不多,斯丽娟会说上这样一句话提醒大家:“今天的花很贵,我不送给大家了。”
除了交家庭作业,微信群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斯丽娟和大家分享太极心得。斯丽娟被大家亲切地叫做“象妈妈”,她有时候会担心大家学得不到位,就会把一些动作要领发在朋友圈里,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看到。
在“大象群”成员的朋友圈里,谁如果去了外地,就会发几张在外地打太极拳的照片。最热闹的是春节期间,群成员在天南海北,那几天朋友圈里发的都是“我在美国打太极”“我在香港打太极”“我在西藏打太极”……
群生活
每周六聚在一起练拳做菜品茶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4年杭州市第十届传统武术邀请赛上,“大象群”8位代表参加了9个项目的比赛,收获了6金2银1铜。争金夺银固然可喜,但对于成员们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太极带来的快乐生活。
每到周六,“大象群”成员只要没特殊情况都会来参加活动,斯丽娟更是几乎从不缺席。太极拳练习从上午8点多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这个快乐的团体将进入另一个时间段:聚餐。
按照“大象群”的规定,如果谁缺席两次活动,就要给大家做菜。记者去采访的那个周六本来轮到80后的小刘做菜,但由于他手艺不精,其他人自告奋勇地做起了帮手。大师兄陆鸿敏今年56岁,做得一手好菜,那天他做了土豆炖牛肉、咸菜辣椒炒肉和炒四季豆,陆鸿敏一边切菜一边说:“给大家服务挺高兴的。我以前应酬多,身体很胖,坐着的时候,腿都搁不上桌子。练了太极后,现在已经轻了几十斤了,身体也变得灵活多了。”没有做菜任务的人,也会主动把家里好吃的带过来。按照大象群的规定,为了节俭一般都是4菜一汤,但由于带菜的人多,几乎每次都会“超标”。
吃完饭后,就是“大象群”的品茶时间。耿乙匀是名茶艺师,她教大家如何品茶,那天品的是奇兰和九曲红梅,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刚刚学的太极拳法,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
这就是一群喜欢太极拳的人的周末生活,正像陆鸿敏所说的:“打打太极,还能聚餐、品茶,一周的烦恼就这样消失了,所以大家才会这么积极主动地来参加‘大象群’的活动。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我觉得这里就是一块精神上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