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午,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会长陈正雷发出英雄帖,召集省会各大媒体记者,质疑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录。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矛头直指与其相隔时空、且无法断定是否真实存在过的张三丰。一段尘封百年的太极正统之争,再次拉开序幕
作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陈正雷在海内外门徒众多,他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国外授徒,7月23日回国后,闻知这一消息,立即找相关政府部门反映,7月25日,两封分别以河南省太极拳协会和温县政府部门名义的“问题汇报”邮寄至文化部和国家非遗保护中心。
在积极游说申述之余,陈正雷也没闲着,他积极联络郑州的各大新闻机构,“以个人名义和陈氏太极拳传承人的身份”对外通报这一情况,话里话外的潜台词是——张三丰太极拳申遗,我不服!
陈正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性是时代传承,大多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本身是一场附仙攀道的现代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混淆视听。
在五家申报太极拳的机构中,除福建以省的级别提出申请外,其余四家均具体到了县区。而提到张三丰和太极拳,国人第一印象是武当,这个印象大多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李连杰版的电影更将张三丰一百岁时自创太极拳的故事推广到家喻户晓。
而到了1921年,曾经学习过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的北京人许禹生写了一本叫《太极拳势图解》的书。这本书中所录《太极拳经》一篇,注明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但许禹生最大的漏洞是,他说《太极拳经》的作者王宗岳是张三丰的入室弟子,但王宗岳是清初人,张三丰是元末明初人。有学者评论这段故事时哑然失笑:“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国术馆,以发扬中国的传统武术,为了教学方便,成立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和以武当为代表的内家拳两个教研室,其中的内家拳教学,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但上述三家门派均不认为自己和武当内家拳有何关系,杯葛两年后分道扬镳。
但此时,社会上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太极、形意、八卦三家系出武当,这就给后来金庸创作《倚天屠龙记》提供了灵感。正是这样的历史误会,太极拳百年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太多悬案一直无法破解。
而福建将张三丰太极拳申遗,则把这段搁置百年的江湖纷争再次推向前台。最为吊诡的是,即便是张三丰太极拳申遗,出面申报的也应该是湖北武当,怎么又轮到了福建?
陈正雷的一个说法是,他曾问过武当内家拳的正宗传人,武当内家拳和张三丰有无关系,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而福建捡起张三丰这张名片,则开始于2009年。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可大致梳理出福建申遗的过程。
一篇《南平邵武:张三丰故里掀起“太极旋风”》的新闻稿中披露,邵武学者依据 明朝嘉靖年间编的《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志》、福建省省志《闽书》,认定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坎下村是张三丰的出生地,而且张三丰是北宋人。
2009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在邵武拍摄了专题片《福地仙踪》,是年9月27日在央视一套、四套,该节目以探究张三丰的身世之谜的名义,沿用了邵武当地学者的论断。2012年9月,央视再次以《张三丰是邵武人》为题推出专题片,邵武一片欢腾。
一年后,2013年9月,邵武举办“海峡两岸·三丰故里”活动,并首次打出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口号,之后的邵武,“俨然成为学习太极拳的集散地,已有近3000名外地学员来到邵武并学习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和太极功法。”
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邵武召开首届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大赛,全市近2000人参加了该活动,后又组织600余名中小学生举办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太极功法大赛。邵武在统一口径的措辞中强调原式,也深深刺激了太极江湖的其他门派,如果这个说法被认可,则证明剩下九门要奉其为鼻祖。
举全市之力举办活动的动力,来自邵武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重点打造‘太极张三丰’旅游品牌,建设一个太极广场、创作一台张三丰太极演艺、恢复一处张三丰祖庭、建一所太极学校、学一套正宗太极拳、举办一场太极武术比赛,做到文旅结合、以文促旅。”
以政府名义打造的“太极张三丰”品牌,催生了此次“张三丰太极拳的申遗”,几乎在同一时间,韩国利用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影响,称张三丰是辽东济州岛人,而济州岛目前由韩国控制,因此张三丰是韩国人。持阴谋论的网友,则直呼“太极张三丰”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一个看不透的局。
而数百年的太极江湖,五大门派是如何产生的?门派征伐的武林秘闻有哪些?太极高手陈正雷又会如何出招?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