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太极拳申遗,不是终点只是起点(正文)

太极拳申遗,不是终点只是起点

2014-04-03   大河网-河南商报   赵强 訾利利
  

 

在陈家沟太极拳博物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此了解太极拳(邓万里/摄)

 

  如果“非遗”申请成功,对太极拳的传承保护而言,只是新的起点,不是终点。河南商报对话温县县长及国内外官员、专家,专家认为,应厘清申遗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防止过度商业开发,防止太极拳的“面孔”最后成为“旅游产品”。

 

  若申遗成功

 

  将有哪些效应?

 

  有了非遗,就有了“金字招牌”

 

  温县政协副主席、温县太极拳申报人类非遗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双军参与了太极拳的历次申遗,他说,太极拳申请人类非遗,对于提高河南、焦作、温县的知名度,无疑会起到非常大的宣传作用。

 

  严双军说,这个荣誉是世界级的,列入非遗名录,就意味着它是全人类的遗产,如果受到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缔约国提供援助,包括提供专家、设备、技能,甚至包括低息贷款和捐助。

 

  另外,申遗能发展当地旅游业,增加当地收入。当年安阳殷墟、龙门石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不仅提高了旅游地的档次,门票收入还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金字招牌”

 

  也有潜在危险?

 

  过度关注也是一种破坏

 

  让严双军们最为担心的,除了来年申遗能否成功,还有如果成功了,人类“非遗”这个“金字招牌”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知名度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关注对非遗来说其实是一种破坏。”严双军说,太极拳申遗可能给太极拳带来一些灾难,比如很多游人蜂拥而至,超过了陈家沟的承载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

 

  当地考虑的另外一个“隐患”是,“非遗”带来的人才流失。“游客多了,村民可能会慢慢发现,开饭店比练拳挣钱,那还练啥拳,干脆开饭店算了。”严双军说,“以后,太极拳传承人也成了世界名人,名气更大,合合影、签签名就把钱赚了。他们可能常年不再去陈家沟了,传承人都跑了,你还怎么办?”

 

  保护太极拳

 

  该如何下手?

 

  手段1

 

  避免文化遗产变成“旅游产品”

 

  面对“非遗”背后的巨大产业诱惑,处于这个链条上的专家和主政者怎么看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杨治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的是“保护、传承、弘扬”,要真正了解非遗发挥的社会作用,反对过度商业化。“保护一定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的《非遗法》这两个框架内进行。”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称,我们提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实施办法却不多。如何处理好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和产业化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手段2

 

  申遗工作,政府不应过多参与

 

  如何处理保护和产业化的关系?温县县长李英杰说,申遗对本地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产业发展对申遗也有帮助。但政府已把推进太极拳申报人类非遗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的是弘扬太极拳文化,因此不会过度强调产业的力度。这时需要考虑政府的角色,“太极拳申遗是为了文化传承,更多要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政府不应过多参与”。

 

  杨治介绍,对于非遗的保护,应该由了解文化作用的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主导,这样有利于保持非遗的纯真性,使其文化内涵不变质。而对于政府的作用,他说,应该由全民参与,让公众成为非遗的主人,“政府应该从以前的‘主导’变为‘引导。

 

  手段3

 

  城镇化应更科学

 

  太极拳也要“记得住乡愁”

 

  在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看来,城镇化是非遗最致命的敌人。“这几年,我们的城镇化成为一种浪潮,一夜之间,一个村子没了。”刘锡诚介绍,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里,我们的非遗绝大部分也在村落里。如果村落消失,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流行讲“乡愁”,其实太极拳也要“记得住乡愁”。

 

  刘锡诚认为,非遗保护的主动权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手里,他们有权干预。而这取决于文化主管部门是否有很好的“文化自觉”。

 

  手段4

 


  让每个练拳者

 

  真正理解太极文化

 

  刘锡诚说,进入非遗的保护阶段,我们就应该挖掘太极拳的深层次理念,这些文化理念传承了数百年,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和”的精神。

 

  刘锡诚说,现在很多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变成了娱乐项目,偏离了实质,太极拳不能只讲究学一些套路,变成养生的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让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真正理解太极文化,进而传播太极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温县已将“抓好太极拳文化传承弘扬”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510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