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陈正雷太极会馆”在广州天河区员村一横路广纺联创意产业园正式开馆,陈正雷南下广州出席隆重的开馆仪式。这也是全球首家以陈正雷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太极拳馆。借此机会,新快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广州站稳脚跟就有了先机
陈正雷谈到,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太极拳馆,之前没有先例,他这么做,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但似乎也是大势所趋。“原来,我一直是把陈家沟这个招牌往外推,我在河南,在全国,包括在广州开设的太极拳馆,都一律叫‘陈家沟太极拳馆’,但陈家沟出来的太极拳老师太多了,仅在焦作地区,到农闲时节,到全国各地打着陈家沟的名教拳的人,估计超过千人,对外都叫‘陈家沟太极馆’(陈正雷女儿插话说:其实不止千人,至少有三四千人,再加上徒子徒孙更多,从我这儿出去的学员,在外面搞个辅导站,也打陈家沟的旗号),太极拳爱好者也分不清到底是谁搞的。鉴于这种情况,有几位老师就开始挂自己的名字,什么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朱天才太极院,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全用自己的名字。旗帜鲜明,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哪位老师搞的。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打出我的招牌。”
将首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太极拳馆落户在广州,陈正雷坦言,这是因为广州的开放包容氛围和浓厚的市民大众健身意识,让他觉得在广州可以大展拳脚。“自近代以来,广东就一直领风气之先,在广州站稳脚跟,就有了先机。”另外,陈正雷的大女儿陈娟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广州发展(7岁随父习练太极,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曾在日本传拳三年),2009年在广州开办“陈家沟太极馆广州分馆”,对广州有着很深的感情,目前在广州发展得也不错。
或许正因为如此,陈正雷对此次开馆相当重视,带领妻子儿女全部出动,“这个馆开起来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会经常来的。”
三十年前首次来穗:
感觉很神秘,喜欢吃鱼片粥
陈正雷第一次到广州是在1982年。
1975年,陈正雷离开生活了25年的陈家沟,到温县一家工厂跑业务,“我虽然从8岁开始学太极拳,但那是一个不让练武、也无用武之地的时代。”陈正雷跑业务跑到了之前对他而言一直遥不可及的广州,“以前看过《羊城暗哨》,觉得广州很神秘。那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9块钱,到广州后,我住在越秀公园旁边的一个小招待所,一个晚上才几块钱。”广州潮湿闷热的天气让陈正雷很不习惯,好在广州的鱼片粥、皮蛋瘦肉粥很对他的胃口。“那时,广州给我的印象是没什么高楼大厦,七八层就算是高的了。”
告诫弟子:
广州藏龙卧虎应放低身段
陈正雷回忆道,自己第一次真正与广州的“武林界”见面是在1993年,他从马来西亚教授太极拳回国,在广州停留,“他们邀请我在暨南大学讲过一堂课,当时在场的有太极拳爱好者,还有当地的武术名家,武术教练,学校的体育老师,有四五百人的样子。”
如今,陈正雷在广州开设了首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拳馆,他的一些弟子在广州也先后开设陈氏太极拳馆,他为此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要谦虚做人,低调做事。“广州这个地方一直就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济济,过去有‘五虎下江南’之说,这里各门各派的高手都有,想要在这里发展,没有一定的实力,也是不容易的。当然,现在的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了,不可能会有人明目张胆地去砸你的招牌,但大家都在观察,你的水平如何?你为人处世怎样?”
陈正雷说:“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说大话,狂妄傲慢,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无论你做什么,都要放低身段,抱着这种心态,才能进步。你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可能你连小事都做不好。”
陈正雷目睹到的“大师”登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当时的《武林》杂志之邀,陈正雷经常到广州,也因此感受到那个时代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包括一些民间生态。
一件事令陈正雷至今记忆深刻:当时,气功大热,有一次,国内9名“气功大师”齐聚天河体育中心表演,其中包括严新。“《武林》杂志也给我们搞来了票,我和一帮人进去观看。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特别热烈,一位‘大师’说自己有轻功,抓着电棒管,踩在牛皮纸上,纸烂不了;还有一个是用手捋烧红的铁链;最奇特的一位‘大师’骑在摩托车上,选10名观众上台,说能用电波给他们看病,他一一问过每个人各有什么病,然后骑上摩托车绕场转一圈,嘀嘀嘀按三声喇叭,从第一名上台的观众问起:你的病轻了吗?也不知道那人是托儿还是啥,他就说自己轻了。但被问的人当中也有人只是说‘好像有点儿感觉’。这位‘大师’就又骑着摩托车转一圈,再按三声喇叭,问那个人,怎么样?轻了吗?这一次,那人说轻了。还有一个‘大师’说能用信息治病,他在台上对观众说,你要是接受到了我的信息,就是心诚,接受不到,就是你心不诚——他把责任首先推给别人。当时,我也真心想找点感觉,很用心地在那儿等,但等半天我啥感觉也没有。”
陈家沟太极拳是如何名扬天下的
1981年3月,日本人最早去到陈家沟。
这一天陈正雷记得特别清楚:3月19日!
全日本太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带着30名日本太极拳爱好者,来到当时尚默默无闻的陈家沟,同行的还有日本NHK电视台。而在这之前的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到北京访问的日本国会议员题写了“太极拳好”。“日本人来了以后,提出来,能不能找一些陈家沟的太极拳师给他们表演一下,于是,我、陈小旺、王西安等十来个人,就组织起来给他们表演了一场,这件事当时在温县十分轰动。”
陈正雷至今谈起此事仍难掩兴奋,他告诉新快报记者:“老百姓很快听说了这件事,消息不断扩散,周围几个县都知道了,他们不了解这些日本人到底是干啥的,光说小日本来了。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在温县实行‘三光政策’,温县人没有不恨他们的。而这一批日本人,是解放后首次来到温县的日本人。”
老百姓听到的说法是:日本人是“来咱陈家沟打擂台比武来了”。这下不得了了,“那一天,村民们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开着小蹦蹦拖拉机,都来了。陈家沟一下子集中了5万多人,陈家沟本身才两三千人,当地警力不够用,就调部队维持秩序。”
表演地点设在村小学的大操场,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把大操场围得水泄不通,周边房上树上,哪儿都是人,场面十分壮观。“我们穿着带条条的蓝色运动装,服装很土,但七八十年代都这样。NHK电视台将我们的表演全程摄录下来。”
不到一年时间,陈家沟这个偏僻的小乡村,一下子接待了27批国外代表团,法国的,意大利的,美国的,加拿大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日本的。“日本NHK电视台回去后很快就播放了他们在陈家沟拍摄的节目,名字叫‘今日陈家沟’。陈家沟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但西方国家的人看到了,这家伙不得了,陈家沟一夜间名扬天下。”
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当地的预料,“惊动了省里的领导,领导说,一个那么偏僻的小乡村,怎么招来那么多外国人?非常重视。省体委就打报告,成立了武术处和省武术馆,把我们招到省里边当教练,将我转正,成了吃商品粮的人,我很是自豪!”
过去的苦难造就了今天的我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陈正雷敞开胸怀,讲述自己的非凡人生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广州,但这次是陈正雷在广州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八天!除了要参与筹备广东首家“陈正雷太极会馆”,对来自国内外的多名入门弟子进行集中培训。这期间,还要出席不少社会活动和应酬。记者见到,为适应不同场合,他不得不时而穿上练功服展露拳脚,时而换上便装讲上一席话,有提出合影的,有请求题字的,有敬酒的,一天下来,忙得够呛。虽然生在陈家沟,长在陈家沟,但如今的陈正雷却说着一口几乎听不出多少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应付各路人马从容大度,讲话思维缜密,他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离开陈家沟,三十多年下来,什么样的人没见过?都已经习惯了。”
陈正雷25岁那年走出陈家沟,而在此之前,则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他坦言:“正是过去那25年的苦难,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1岁,父亲离开人世
1949年7月,陈正雷出生在温县陈家沟。有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功成名就的陈家沟“四大金刚”,小时候就属陈正雷最苦!
陈正雷出生4个月后,正在郑州做生意的父亲陈照海被人叫回温县,被关了起来。陈照海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嫡宗传人,武功高强,有江湖义气。国民党时期,他是温县保安大队的大队长,后来辞官到郑州做起了生意。想不到,人不在陈家沟,事还是来了。
陈照海被关后一直处于“审查”阶段,1950年全国大镇反,陈照海被“**”(改革开放后被平反)。“在被枪毙之前,我妈就带着我从郑州回到了陈家沟。我那几个大娘去看我父亲,我父亲非要让把我抱去,看看我,他50岁才有了我,他能不想见他这个唯一的孩子吗?!几个大娘回陈家沟一讲,没有人同意,怕父亲见了我更伤心!所以,我父亲走的时候,连我的面都没有见到。”
陈照海一生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未曾生育,“别人劝他再娶了一房太太,家在赵堡的侯氏走进了陈家沟,生下了我。”陈照海走后,大太太受刺激精神出现问题,陈正雷的母亲才22岁,陈正雷刚刚1岁多,困境之中,她用软弱的身躯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8岁,母亲远走他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政治运动不断,“我家有父亲这样一个背景,母亲常受欺负。大跃进,冬天让去当修河工,让她把衣服脱掉,奶头上还要贴上红纸条,从冰冷的河水里挖泥,一筐一筐往上抬,那些浑蛋,拿着树枝在后边抽着。我那时七八岁,都已经记事了,每天晚上我妈妈回来,肩膀上流血流脓,我一边哭,一边用棉花给她擦(陈正雷开始哽咽)……”
陈正雷的外公有弟兄三个,其中两人生活在西安,在获知这一切后,悲愤之余把母子二人接到西安,并劝她再找一户人家,母亲最终答应下来。之后,她回到陈家沟,想把儿子的户口也转到西安去。那个年代,没户口就没有一切。但是,“我家的那些堂兄弟都说,我叔叔就这一条根儿,要是走了,这个根就断了,不同意我走,我妈在家住了三个月,就是办不走我的户口,最后抱着我痛哭了一场,说,不走就不走吧,你大娘也没有孩子,她也挺可怜的,你就在家陪着你大娘生活吧,为他养老送终!每年我都回来看你。就这样,一家人散了。”
那一年,陈正雷8岁。
少年,晚上睡在光席上
1958年后的三年,留在中国人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两个字!按照陈正雷的话说,那三年,能熬过来真是不简单!“我大娘对我视如己出,有点东西她自己舍不得吃,都让我吃,最后把她饿得全身浮肿,被送到村里的浮肿院,在那里一天还可以分到两个小馒头,但她自己只吃一个,另一个偷偷地塞到口袋里给我带回去。”大娘经常犯病,一犯病就寻死觅活,上吊跳井,因此,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膝下享受父慈母爱的时候,陈正雷却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艰难。
“文革”期间,陈家沟家家穷得叮当响,“穷到什么样,大冬天,晚上躺到光席上,盖上破被子就睡了。身上只有一件旧棉袄,里边连件秋衣衬衣都没有,就是光着膀子,为了保暖,用一根麻绳在腰里一勒,就这样。”
尤其让陈正雷无法接受的,是精神的折磨。“你是‘**子女’,出门不能随便说话,你有痛苦,只能一个人在屋里哭,但你白天出来干活,还不能把那种悲伤的情绪带给人家。苦难是一所学校,我坚忍的性格就是那个时候磨练的。”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磨难,陈正雷30岁即成为“太极名家”,45岁被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是获得这一荣誉的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个。目前,他身兼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体委武术馆副馆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
但陈正雷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这个世界上,该你得到的,你一定会得到,不该你得到的,你求也没用,凡事不可强求,太极大道,顺其自然。”
学太极上天为他打开另外一扇门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命运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必然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门!
就在母亲离开陈家沟的那一年,一位影响并改变了陈家沟生态和命运的关键人物回到了故乡。此人就是陈照丕。陈照丕是陈家沟十八世传人,一直把传承太极拳当成一种使命,35岁就走出陈家沟,先去北京,再到南京,再去西安,开封,洛阳,解放后进入黄河水利委员会。1958年,他回到家乡看望乡亲,发现没什么人练拳,他一下子就着急了,为了不使陈氏太极拳后继无人,陈照丕决意返回家乡,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太极拳。
“文革”期间,陈照丕遭到批斗和迫害,练拳也被禁止。但夜深人静的时候,陈正雷等几个徒弟就偷偷去学。“白天不能练就晚上练,晚上练怕别人看见了,就跑到黄河滩上练,练得肚子里呱呱叫,摸摸肚子回到家里,却什么吃的都没有,只能喝两口凉水。”
陈照丕待陈正雷如同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陈正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他告诉记者:“我这一生要感谢恩师的培养,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陈照丕于1972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现在扬名中外、号称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都是那个特殊年代老先生培养出来的,一度衰落的陈氏太极拳因陈照丕得以中兴,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患难之中得到的滴水之恩,让人永世难忘,目前,陈正雷在广州开设的首家以自己命名的太极拳馆内,练功堂大门之上,醒目地写着三个字:照丕堂!
陈正雷说:“我这人生几十年,都是按照我的老师、同时也是我伯父的陈照丕的几句话做的,他告诉我:你将来到社会上去混,如果你认人不认钱,到处可混!你有千里朋友,才有千里威风。如果你认钱不认人,你将寸步难行!”
■对话
练太极切不可急于求成
记者:2012年太极圈出了个“闫芳事件”,你怎么看这件事?
陈正雷:有一些人把太极搞玄妙了。这件事出来以后,很多媒体给我联系采访,我说没什么说的。倒是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几个弟子直接从网上向闫芳提出挑战了,结果她的信徒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陈大师,你的弟子是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了,找人家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挑战,是不是想借助她出名?给我套了一个责任。我就把这条信息给我的那几个弟子转了过去。他们给我回了一个短信:谢谢师傅,撤兵!
记者:很多人说练太极不当会导致受伤,甚至说,已经有一些太极名家因为运动量过大,导致膝关节出现问题,都做了手术了,你怎么看待这些?
陈正雷:你说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我都了解,不过应该这么看,我举个例子,参加奥运会,能取得冠军的那些运动员,有几个人的身体没有运动损伤?每一项运动,你要达到顶尖水平,都要有一种超负荷的付出,甚至超出人体机能所应承受的极限,没有这样的付出,不可能有那样的功力。
记者: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来说,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陈正雷:如果仅仅是出于健身、修身养性的目的,按照合理的科学的练功方法,不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身子就不要下那么低,运动量不要那么大,一天保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不会出什么问题。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这些,想提高自己的功力,就要严格按照传统太极拳正规的方法去练习,循序渐进,才能真正练到内功,切不可急于求成。那些出问题的,都是老师没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盲目地教,学生咬着牙狠命地练,结果把膝关节练出了问题。我与一些人是一起练功的,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大的损伤?因为年轻的时候我的身体素质非常差,我那个时候练太极拳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我没有那么超负荷的运动,我甚至把劳动与健身结合起来,而且我跟陈照丕老师时间是最长的,功力是一步步、一点一滴取得的,他给我灌输的都是科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