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探寻陈家沟 溯源太极拳(正文)

探寻陈家沟 溯源太极拳

2013-03-20
  

 

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因此更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也称为“陈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 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中华传统哲学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各大太极拳流派。

 


    2013年3月15日,做为德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入室弟子,带领学生一行六人来到陈家沟。这次来陈家沟的主要目的是看望师父陈小旺大师,亲身得到师父及各位老师的指导,完善自己的拳技。并让学生们开阔眼界,亲临太极拳圣地见识各路高手、大师的风采,参观陈氏太极拳祖祠,增进历史渊源知识,了解太极拳更多、但更细的面貌,对以后自己习拳练武有更深刻的帮助。


 

我们来到陈家沟太极拳培训学校,等待师父下课后向他汇报我这一年来的传拳情况,并且在德州市武术协会领导班子中发挥的可喜作用。报告了传播太极拳方面的成绩,得到了师父首肯和指导,最后陈小旺师父和我们德州太极拳学员留影纪念。


    
这次来到陈家沟住的很紧张,因为陈小旺师父的培训班每年在全国只这一次,师父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传拳时间排得很紧。这次培训非常珍贵,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学者众多,床位爆满,我们无处可住,只好到村里各个家庭武馆去住,找了很多家都住不下了,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个好心村民把我们介绍到了陈家沟东邻王圪当村一个陈式太极拳忽雷架传人陈庆雷家里。这使我们此行一个特大惊喜,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忽雷架的详细知识。


    太极拳“忽雷架”是太极大宗师陈清平根据大架、小架、二路炮捶以及技击中的实用动作,结合太极拳原理融会创编,劲路独特,风格别具,其特点是促步、挫步、步法急促灵活,挂、撩、跪、蹬、腿法变幻多端,以脚跟为轴,脚尖虚领旋转,以身腰为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车轮旋转翻滚的太极拳。当地人以其声、形称之为“忽雷架”。由此而得名。多年来在王圪当村(陈家沟东邻)传播少数人家秘传秘练,被人们鲜闻难见。陈庆雷老师的儿子陈超给我们展示了他所练的忽雷架太极拳,出手伸足如闪如雷、阵阵雄风,威武壮观。

 

这一意外惊喜使我们萌生了走访陈家沟各个陈式太极拳不同拳架的念头。从不同的拳架传承中探寻陈式太极拳发展的深层密码。

 

 

我们来到陈家沟东沟边陈新庄张德旺家,张德旺老师讲述了祖父张国栋悉心得表叔李景炎真传,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国栋在温县城内设擂三日无敌手,随县长王金明赴省城开封打擂,一榜夺魁,摘取金匾,荣获精钢青龙宝剑及证书,黄报单等。省国民政府主席刘峙当场宣布其为“武状元”并任命省武术教官,国术馆总教官及河大教官诸职。"太极忽雷架"由此名声大振。张德旺前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忽雷太极,果然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然.两脚蹉碾震促"嚓嚓"有声。



 


    
第二天我们继续走访陈家沟村民了解太极拳在村里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家门口老人妇女在一起扒花生,小孩子们在一边打打闹闹热闹非凡。我们半开玩笑的和一个中年男子闲聊,我的一个学生问他说:“你也会太极拳吧?”他呵呵一笑说:“不会。”我的学生说:“不是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嘛?”他哈哈一笑说:“我说的不会是指不是很精到,并不是一点也不会,你看到前边坐门口那个老者了吗?那才是高手大师,你要是一伸手保准把你发出去。”我的学生们都一个个非常惊奇,问那人叫什么?他告诉说是陈伯祥,我在一边一听马上兴奋的不得了,陈伯祥大师那是在我的脑海里真是崇拜已久的太极拳大师,他代表着陈氏太极拳另一个主要拳架“陈氏小架太极拳”。我马上跑上前去蹲下来和大师攀谈起来,他热情的拿起马扎招呼我们说:“走家里聊去”。

陈伯祥老前辈今年七十岁了,仍然神采奕奕,满面红光,说起话来精神抖擞,走起路来虎虎生威,坚实有力。到了家里详细的给我们讲述了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的不同,以及小架的特点。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358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