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市体育局与本报主办,市武术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市武术协会与本报体育部联合推出“我与太极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及征文启事,得到了广大市民和读者的积极响应,他们通过征文、电话、提供线索等各种形式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热心的读者不仅仅只是成都市民,其中很多竟然是来自省外的太极爱好者,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太极蓉城”增光添色,“太极蓉城”已成为国内的一个品牌。
千里赴蓉探师爷
来自广西钦州人民广播电台的陈雄先生用近5000字的《千里赴蓉探师爷》,给我们讲述了十几个太极爱好者早年从广西来到成都在一代名师林墨根老先生门下学习太极的动人故事。
2003年3月初,他们得知林墨根先生在短短180天内经历了3次大手术竟战胜病魔,身体部分恢复,暂时还不能行走的消息。挂念林师爷病况康复的他们,商议利用国庆休假赴蓉探望这位名满拳坛的老人家。“师爷见我们结伴远道而来,非常高兴,频频问及我们工作、生活和练拳的情况。站立困难的林师爷坐在椅子上给我们纠正拳架,示范时见他老人家双手随意气神行,从大松大软、节节贯穿的动作看出精妙绝伦,令我们叹为观止。”文章中写道,“临走时林师爷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有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最后,陈先生说,此行印象最深的是林师爷以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太极拳,为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打太极 享安康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陈孟湘女士是众多太极习练者中的一份子。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七十年代生的人,没有显赫家世,没有家财万贯,虽不用为柴米油盐担忧,但为了车子、房子和儿子,还远没到可以悠闲享受的时候”的她,说起练太极的感受,或许离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近一些。
“每天早上6点之前到山上,学练太极一小时,8点去上班。这样的日子,我已坚持了好几个星期。当我跟朋友说到这里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报我以同样的表情:嘴巴是圆的,眼睛也是圆的,愣上几秒钟后,直直地问我:你在练太极?那不都是老人家干的事情么?事实上,我的确是山上的健友中最小的一个。”陈女士如是说,“在我跨过三十岁的年龄之后,我发现,身体已经在跟我算账了。精力不足,丢三落四,神情不振,肤色泛黄,身材走样,腰肌劳损,腰椎轻微突出。老本已经吃完,不锻炼是不行了。”她认为太极是目前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而且几周来已开始感受到晨练太极的好处。“几位我的同龄人已练多日,说已尝到甜头,并乐此不疲,而几位练太极多年的年长者,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矫健远胜一般年轻人。朋友说,练太极?好,我顶你。我回说,谢谢,谢谢,我一定坚持,两年后,我要练成太极高手给你看。”陈女士如是说。
95岁的“太极大爷”
在众多与本报联系的太极爱好者之中,还有不少提供线索的,来自成都的杨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热心的读者爆料,在他们小区有一个95岁高龄的“太极大爷”,并传来了一张照片,也可称得上“太极蓉城”的一个奇人奇事。
“敬大爷今年95岁高龄,与我同住一个小区。2003年我们同时进住‘东景雅苑’,9年来,这个老人坚持天天打太极拳,不分春夏秋冬,若遇下雨,他就在楼房的屋檐下不淋雨的地方打,这个老人还坚持每天在社区街上散步两次。这个老人眼不花,听力还好,说话吐词清楚。他的老伴年岁比他小,但身体较差点,每当我们看见这位九十五岁的老人牵着他的老伴在街上散步时,我们由衷地感到温馨。”杨先生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