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缅怀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正文)

缅怀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

2012-07-17   李琏
  
 
  【编者按】2012年7月3日凌晨2时许,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故,享年84岁。编者从马有清宗师的弟子李琏先生处了解到:在内地,特别在北京武术界,年轻的一代人中,知道马有清这个名字的,是少之又少。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马有清先生就举家迁居香港,从此在内地的武术界中就很少抛头露面。然而,提起太极泰斗吴图南、太极宗师杨禹廷和奇云和尚的大悲拳,却没有多少武术爱好者不知道,而马有清先生除师承三位大家外,还师承著名六合心意拳、八卦掌大师骆兴武宗师和著名山西派六合心意拳家王继武宗师。马有清宗师武学成就斐然,其门生和学生甚众。马有清宗师对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特发李琏先生《缅怀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以飨网友,对马有清先生谨表缅怀之情。
 

   
  2012年7月3日凌晨2时许,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故,享年84岁。7月4日,按照恩师马有清先生的遗嘱于通州区清真寺由恩师的家人和弟子们以回教的习俗举行了仪式,入葬于通州区回民公墓。同为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入室弟子的沈保和先生(吴图南先生仅有两名入室弟子)向恩师家人来电表示沉痛的哀思。
   
  恩师马有清先生出身于北京的名门望族,其远祖自西域迁至南京,于明代初期再次迁至北京。其先祖父精通弹腿、查拳,中年后修习八卦掌,在清末任职武吏。恩师马有清自幼耳熏目染,随祖父练习武术基本功,为后来能够成为太极拳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恩师马有清毕业于北京国立中法大学,早年吴图南师爷曾任教于该校。后来,恩师马有清因老父谢世,悲痛过度而病倒,多方医治效果甚微。1958年,经协和医院孙幼寰先生介绍,拜杨禹廷宗师为师开始练习太极拳。之后,经杨禹廷宗师的师弟李子固先生、高徒赵仕清先生介绍,恩师马有清先生被杨禹廷宗师正式收为弟子,依传统练法依次教习。由于恩师马有清练拳努力用功,不但身体恢复健康,而且武功日益精进,很快就能协助杨禹廷宗师在太庙教拳,并在太极拳界有了影响力,1961年被选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一届委员会成员,其后又被聘为太极拳研究组秘书和形意拳、八卦掌研究组秘书。1961年冬,恩师应邀在国务院招待所内为中央建筑工程部办班教授太极拳,训练班一共分五期,每期共一百五至一百八十人左右,大至部长、小到处长都踊跃参加。
   
  1960年,酷爱武术的原中央建筑工程部副部长陈云涛先生偶来拳场,甚爱恩师马有清年轻有为,即建议他系统地学习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并介绍拜入著名六合心意拳、八卦掌大师骆兴武宗师门下,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后来,连夺1962、63、64年北京市武术比赛三年冠军。陈云涛先生大喜之余,将亲手抄录的螳螂拳、双锦拳、长拳小活燕等文章赠给恩师马有清,恩师马有清于1962年拜著名山西派六合心意拳家王继武宗师为师,继续精研六合心意拳术。
   
  同期奇云和尚受北京市武协之请教授"大悲拳"与"方便铲",恩师马有清恭敬、谨待奇云和尚,奇云和尚深受感动,常到恩师家中传授大悲拳术密要,恩师马有清为了"大悲拳"能够得到普及发扬,便和奇云和尚一道将大悲拳编为六十势、二百一十二个动作,并名为"少林柔拳",在中央水电部开班传授。同时恩师马有清还撰写了《关于少林柔拳中升降、进退、伸缩、虚实、开合的说明》、《少林柔拳》并拍摄奇云和尚拳照六十幅,该书交东城体委审阅出版,但遗憾的是,书稿遇文化大革命而遗失。
   
  1962年经陈云涛副部长介绍,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恩师马有清拜入了吴图南师爷门下,当时杨禹廷先生代表恩师马有清之师长主礼。北京武协、各界武术团体代表、体育运动委员会共一百多人参加了隆重的拜师仪式,这也成了恩师马有清脱胎换骨的转折点。自此,恩师马有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功夫训练中,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太庙练习形意拳、太极功,天亮人们逐渐来齐了,他又要领着大家反复练习"八十三式太极拳"。无论寒暑,恩师每天下午都要到西直门南小街晓安胡同1号聆听吴图南师爷的教诲。回忆那段日子,恩师马有清津津有味地说:"冬天地坼冰凌、棉衣被寒风打透冰凉刺骨;夏天骄阳似火、马路上沥青全被晒软了走上去象踩了棉花一样,每天要从崇文门骑车到西直门,一天不落……"而吴图南师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则说:"一开始我要试试他学艺的精神,放了半年什么也没教,没想到学心至诚每日必到,学东西嘛就要有这股精神……"而师爷教太极功和太极拳用架要求甚严,每一细微动作都要准确无误。恩师马有清一蹲就是半日,汗水顺着裤脚往下流……,以至于每天到师爷家时,必须带两套衣服,以备换洗。想来太极拳宗师们经常说的"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当的勇气"应该就是指此吧!
   
  由于恩师马有清的不懈努力,其武功精进,日新月异,从而求学者甚众,恩师与人较技占势夺气,轻提疾发,变化莫测;发、拿、打、化于无形无象之中。六十年代末有一位练家来访,二人出手,那人已被打得腾空飞起,撞破屋门,跌入院中,后来那人追随老师多年。马有清先生在授徒讲课时内容新颖,加之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其学者与日俱增,以至于许多现已成名的"专家"也都从他那里受益匪浅。他对太极拳的理论有许多独到的创见与恰到好处的比喻,如他首先提出"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同时又说"松不是懈,松像盛开的花,像吹开的泡,少一点儿则不到,多一点儿就毁坏了……这就是无过不及。"他继承发扬了吴图南师爷"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理论,与吴图南师爷、刘世明教授(吴图南师爷的学生,北医运动医学的教授,视力保健操的创编人)一同首先提出要微观地认识太极拳……阐明了许多深入研究太极拳必须明了的理论。于此前后,恩师马有清老师与吴图南师爷(原文革前武协副主席)、徐致一先生(原文革前武协副主席)、刘世明教授、杨禹廷宗师(原文革前武协委员)、崔毅士先生(文革前原武协委员)等一同并由恩师马有清执笔,拟写了太极拳推手纳入竞技项目的方案--《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太极拳推手竞技规则。其后该方案分别在北海体育场、北京什刹海体育场多次试验,临场时恩师马有清为首任裁判长,并亲任示范赛的执行裁判,为该项目开创了竞技比赛之先河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当恩师马有清工作事业如日中天,太极功夫日新月异之时,席卷全国每个角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有老一代的武术家几乎无一幸免地均受波及,自然恩师马有清也不例外,恩师和吴图南师爷以及当时的武协主席李光同时被划为武术界的三家村,被抄家批判。即使这样恩师马有清还是惦记教过他的武林前辈,他曾经背着当时的革命造反派悄悄地到奇云和尚家送救济衣物,可惜大师已不甘屈辱离世。他到京郊落户务农,还经常来吴图南师爷家、杨禹廷宗师家去探望救济……
   
  文化大革命以后,恩师马有清移居香港,他依然念念不忘为普及发展太极拳事业而四处奔走,其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于1986年作为香港代表,参加了武汉首届国际太极拳刀剑表演大会,并表演了太极十三刀,受到大会的一致好评。其后又曾经到广东梅州市参加梅州国际武术表演赛、并举行过专场讲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先后到山东、天津、河北、广东等地传授太极拳及其理论。此时先生虽年已古稀,却依然努力著书立说扶掖后人,先后出版了《太极拳动作规范》、《程式八卦掌》、《武术词语汇编》、《奇云大悲拳》等著作,并由吴图南师爷口授,恩师编著了《太极拳之研究》这一太极拳修炼者、研究者必备的参考书籍。而后又出版了《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功》、《太极拳之研究-打手法》等六部著作。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恩师马有清先生对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谨表缅怀之情。
 
                                                                                                                       李琏
                                                                                                               2012年7月5日于北京
 
 

 

 师爷吴图南与恩师马有清在中山公园商量太极拳研究的出版

 

 

恩师练拳英姿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225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