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承认:太极拳始于豫北陈氏。陈氏早年保守,艺不外传。太极拳乃冀南杨氏祖孙三代,授拳为业。自北京,而全国,终至于全世界,将太极拳发扬光大,造福于人。因此,乃有杨式太极拳。
杨氏同乡有一位武氏官宦子弟,雅好技击。兼向杨、陈二氏学艺,且具一己心得,如今被称为武式太极拳。
其后,杨氏更有学生吴氏,亦是祖孙三代,授拳为业。生徒众多,遂称为吴式太极拳。
武氏不以拳术为生理,传技于亲族之中。有李氏、郝氏称杰特。降而至于孙氏手中,门人亟众。于是,乃更有孙式太极拳之称。
拳术的孳乳与传承,本在民间。循自然优胜劣败之规律,而灭灭生生……
现今大陆的武术,因受政府重视,予以管理,便有了公家的选择。太极拳曾受承认者原有陈、杨、吴、武、孙等五家。去年秋后,又有──赵堡,为第六家。
从来,曾经尝试,试图自成一家的太极拳,远逾此数。如李瑞东据一己之心得,融太极之理技,创制太极五星捶。李景林虽据于杨,复依己意而编练之套路,曾被称为李氏太极拳;亦编有太极剑,流传甚广。马永胜在中央国术馆,以查拳入太极。出有专着,而曾得张之江之称许。吴峻山串八卦于太极,号称八卦太极拳,在中央国术馆中开课传授。
等而下之,更有因商业目的,故意改变架子及套路,以成家数而利宣传的。至于原理不通,用法不晓,只因徒众拥戴,俨然自我作古的中外名家,那就更是遍布全球,数不胜数了。
其实,虽在陈家沟中,除陈长兴先生时代,及其以前的太极拳无法确实考见之外,长兴先生以下,也是家数旁出。如陈有恆、有本兄弟的新架,及迁居赵堡的陈清萍先生的小架等等,人人尽知其不同。而就是长兴先生嫡系的老架,亦未尝父祖儿孙一式一样。
陈耕耘先生之技,已难推论。陈延熙先生之传授,则在家尚有陈绪才先生,在外则有我的老师杜毓泽先生,可资证验;所练与陈发科先生不同。发科先生在村中所传授的学生,与到北京后教导的弟子所练的,也不一样。而到京后早期与晚期的练法,亦有不同。陈照旭先生早卒,难考。陈照丕与陈照奎二位先生的传承,均有着作、图照,亦多门人活跃于国内外之拳坛。所传所论,也是各有心得,不能一律的。
陈家沟的芳邻──王圪壋,很出了些太极高手。有的与陈家亲眷,也有的是外姓的居民。
王圪壋人氏,而迁居赵堡的陈清萍先生,在太极拳史中,地位卓越。至于为何迁居赵堡?不同说法凡三:一是入赘。二是经商,开粮食行。三是为了投师,从张彦先生习太极拳方便,后来便落了户。
清萍先生在武术上的成就,似也可以分为三点:一是自成一格,叫作新架,也叫小架,或是赵堡架。二是开启了武家一系。三是晚年传人李景炎先生,再传杨虎先生,三传陈名标先生,创制了一套成系体的,且是进阶式的太极拳训练法。依俗,既是新创编的,就叫新架。后因训练要求劲走周身,气贯梢节。身体四肢,有时颤如过电。于是,便也叫做“圪颤架”。而功成之时,发劲瞬间,其力度与威势,如旱天轰雷,因之,乃又被称之曰:“忽雷架”、“忽灵架”、或是“忽律架”。
时至今日,太极拳之普及性,没有任何门派能比得上。但是,这麽庞大的太极人口,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怎麽久候未再得见如发科、名标先等先生之水准的大师呢!?根本原因,我以为乃是在:只教套路,学完算数;久之自熟,成事在天。至于功法,则密而不宣;相信,部分经以失传……
“忽雷架”的特色与优点,并不在其套路之不同──所练其实仍是同一套路。其价值,是在自景炎先生而下,积聚数代名家之经验,吃透味深,心领神会。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技,掰开揉碎,分层处理之后,复又伯抟凝整合,以完成高境地之追求。尤其可贵的是:一反传统工匠艺家,与武术界的积习,而能够在“鸳鸯绣出从君看”之外,更还达到了“『肯』把金针渡于人”的艺术肝胆、与时代觉悟。
大体上说,“忽雷架”的训练,分为连、圈、转、分、劲、方、起、落、阴阳与太极等十个层次。指领人依序以进,逐步而升。自欲罢不能的引人入胜之境,登堂入室,终得身通太极拳的宫室之美,百官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