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色倍还人
——记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钱锋
文/秋实
2010年8月26日上午,著名功夫明星李连杰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中国武术协会给他的聘书,他表示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形象,致力于把太极推手作为“中国符号”于2020年推进奥运会。
李连杰在人民大会堂的这一声呐喊,其实是喊出了众多中国武术人的心声;李连杰的理想,其实也正是众多中国武术人的理想。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需要勇气和力量,这股勇气和力量应该来自于武林同仁的内心,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而在众多的武林精英中,默默地为“中国符号”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不少,中国武术六段、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钱锋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钱锋是个普通人,也是个了不起的人
说他普通,他与北京男人别无二致,和人交谈真诚,直爽,毫不掺假,对父母双亲百顺为孝,对朋友重情重义。说他了不起,也是一般习武之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今年59岁,习武45年,至今不辍。在他人生的轨迹上,从12岁开始便重复着读书——习武——回家这三点一线的生活;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老的模式生活。可以说,钱锋对武术爱到了极致,如醉如痴。
特别是近23年来,钱锋无论酷暑严寒,勤奋加苦练,终以继承发扬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为终身目标。在2009年,钱锋参加了北京市“李瑞环杯”武术太极拳比赛,他凭借多年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艺将“杨少侯太极小式”首现赛场,就荣获了传统太极拳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有好友特意写了一首藏头诗以示鼓励:“钱氏百家姓为首,锋纳囊中必显露。少小从师习绝技,候时擂台拔头筹。小处仍需细研究,架势混元勤探求。精益求精至化境,湛湛青天任遨游。”
谈及钱锋的习武经历,用“平淡而出奇”这几个字形容更为准确。钱锋是北京通州人,他是家中的独子。钱锋并非出身武术世家,小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武术为何物。他父亲当过八路军,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在通州担任税务局长等领导职务;母亲上世纪50年代在通州的一所小学当教师,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获得“北京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得到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的接见。十多年前,当北京市第一次评选“北京十名优秀校长”时,她依然榜上有名,并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钱锋读小学的时候就在母亲的学校,那时候母亲对钱锋要求很严厉,只要钱锋犯了错误,“严惩不贷”是必然的结果。那时候,钱锋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虽说单调一些,但习惯便也成了自然。
钱锋11岁那年,偶然中结识了一位同学的家长,当他得知这位家长是个退役的拳击运动员后,便提出自己要练拳击的想法。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因为在父亲看来,男子汉就要保家卫国,练拳习武是难得的好事情,也正是父亲的支持,使得钱锋在今后的生活中与武术结下了生命之缘。
1964年,12岁的钱锋拜王启龙先生为师。王启龙原是北京会友镖局镖师,他从事镖师工作40年,曾出任故宫消防大队大队长。在他的教导下,钱锋学习了母子拳、岳式连环拳、三皇炮锤、清真弹腿等。
正当钱锋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亲人饱受屈辱的场面,让亲眼目睹的钱锋激发了一定要学到精湛武艺的愿望,而这一想法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充满了吸引力的。他将500张草纸缝合在一起,挂在墙上,以拳击打,竟然打烂了两沓;他把半截木头电线杆子埋在自家小院中苦练打桩……
1967年,钱锋的父母进了“五七”干校,在家独自生活的钱锋遇到了少林嫡传弟子冯满权先生,并拜其为师。钱锋和师傅一起生活了半年之久,冯满权先生很喜欢钱锋,除了教会钱锋少林金刚拳、脆八番拳之外,还将少林72把擒拿倾囊教会了他。17岁那年,钱锋到通州草寺村插队。尽管农活再忙再累,他依然是练拳不辍。
“文革”结束后,转眼间到了1980年,这时的钱锋告别了农村到北京造纸七厂工会工作。1984年工会组织大家练太极拳,钱锋便当起了教练。太极拳对于钱锋来说也得从头学起,开始是边学边教,直到1986年他拜王秀田先生为师(王秀田是杨少侯宗师爱徒张虎臣先生的得意弟子)。钱锋是王秀田先生的入室大弟子,系统学习了杨少侯传太极一百零八式,以及家手、烂踩莲推手和太极推手。由于钱锋尊师重道,习武成癖,深得恩师喜爱,自1986年9月至2006年9月整整20年的时间,钱锋与恩师一起朝夕刻苦练功,尽得少侯小架技击之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