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热点人物 > 德技行天下 儒和亦大成(正文)

德技行天下 儒和亦大成

2010-11-12   王娟
核心提示:  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滥觞之摇篮,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历史上,这里历代英才辈出,在中国的政治、思...
  

 

  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滥觞之摇篮,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历史上,这里历代英才辈出,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医药等等领域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这里不断演绎着历史的传奇,走入近代,一幅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图又把河南温县描绘得绚丽斑斓,引人响往。循着历史的踪迹一路走来,一个为了武术事业而割舍其他的当代太极传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就是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代表和有禄。

 

  这些年,人们给予和有禄很多称谓:走出和家第一人,和式太极拳发扬光大第一人,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林林总总,尤其是随着和式太极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开来,更使得人们不禁对和式太极拳、对和有禄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作为2003年才纳入太极拳六大门派之一的和式太极拳,近年来传播可谓迅速异常:2006年,首届赵堡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拉开了和式太极拳单拳种比赛的帷幕,来自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河南、上海、陕西西安、咸阳、铜川、澳门等地52个代表队和观摩人员共700余人参加了和式太极盛会;2008年,第二届比赛人数又不断增加;2010年,第三届和式太极拳比赛人数再创新高。更让人欣慰的是,和式太极拳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和有禄先生负责编撰的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正式出版,成为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发布的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标准,为和式太极拳发展之春的到来又注入更新的活力……

 

  九月金秋,笔者采访了这位颇富传奇色彩的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和有禄。眼前的他,儒雅、睿智、平和、淡定,言谈举止间,颇有儒家风范。儒者之风、道家之骨从来都是学人本色,和有禄先生缘何一生寄情于和式太极拳。

 

  品茶畅谈,话题就从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和其传承者的儒家之风谈起。

 

 

 

  秉承家学     渐至文通武备

 

 

  1963年,和有禄出生在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一个中医和太极拳世家。和有禄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到和有禄时,已是第六代。

 

  和兆元,字育庵,自幼秉承家学,习文学医。15岁时,在其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开始学习武艺。李棠阶是晚清时期的进士,曾经官拜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当时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清王朝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李棠阶教导和兆元习文学武,报效国家。1825年冬天,和兆元拜在邻里陈清平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全面地继承了师传拳理法技法。道光十六年(1836),和兆元26岁,正是风华正茂时。这一年,他随李棠阶来到北京,在李棠阶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中华武学,以易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来指导、规范拳架,同时结合中医理论,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了太极拳的手法、身法和步法,在陈清平传授的拳架套路基础上,和兆元创编了一套风格独特的拳架套路。这套拳架,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和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人称其为“带理架”。后来,和兆元返回到家乡赵堡镇,传拳授艺,使这套“带理架”太极拳在赵堡镇广为流传。和兆元还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要论》等著作流传于世。

 

  和有禄介绍说,自从先祖和兆元编创了这套风格独特的太极拳后,和润芝、和敬芝等后人继承了拳技,到和庆喜、和庆文、和庆台这一代时,这套太极拳不仅在家族内部传授,和庆喜还把它传授给了外姓人,著名的有郑伯英、郑悟清。郑伯英、郑悟清两位前辈后来到了西安,他们被称为“和式太极西北二郑”。生计之余,他们在西安广结拳友,义务传拳授艺,使得和式太极拳在陕西扎下了根。虽然在赵堡早就有“和家拳”和“陈家拳”的称呼,但是和家人从来就没有人专门以传授太极拳为业,以至于到了最近这二十来年,人们只知道赵堡太极拳,却不知道赵堡太极拳就是和式太极拳,也因此渐渐被武术界淡出了视线。也因由此,使得和式太极拳的传统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持。

 

  出身于太极拳世家的和有禄,其父和士英也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太极拳师,加之温县又是全国著名的太极拳发源地,和有禄从小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是情有独钟,巨大的天赋在他身上显露无疑。

 

  讲起小时候的练拳生涯,和有禄对父亲充满感恩。他说,小的时候,镇上的许多喜好太极拳的人经常到家里来向父亲请教,太极拳那种神奇的技艺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不能够公开传授太极拳,就在家里闭门教他和几个兄弟练习太极拳。

 

  一个春天的晚上,身为中医的父亲和士英出诊回家后在院里看和有禄练拳。练到野马分鬃时,父亲觉得有禄在行拳走架时过于用力,意念没有守中,他让有禄停下来,边示范边向他讲解:“咱们家的拳,练拳也叫耍拳,练拳要自然。拳法自然的理论源自《易经》、《中庸》、中医理论等学说的精义,合乎生理,顺乎自然。”

 

  虽然那时对父亲的话不明其理,但和有禄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在讲授“耍拳”要领时的表情和神态,父亲的严格要求和中医世家的家庭熏陶,使得和有禄的太极技艺与医学知识相得益彰,共同增长。

 

  还记得有一次,学习金鸡独立这个式子时,和有禄总是掌握不了要领,父亲就让他反复地练习,大概做了好几百次,腿疼得直掉眼泪,父亲这才看着到位的架式满意地点了一下头。和氏门中有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叫做“百日功”。即一天练架100遍,练100天,一天不得间断。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太极拳去僵化柔,增强内力的一种练法。1982年时,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有禄开始练“百日功”。开始时还能够坚持,到了50多天时,有禄有点坚持不下了,觉得单调枯燥。其父发现后,耐心地给他讲解练太极拳各阶段的感受和要领,使他度过了最初看似枯燥的习拳生涯。

 

  和式太极拳重内涵不在外表,在接受父亲传授的太极真谛后,和有禄眼界大开,豁然开朗,拳技日渐精进。从套路、器械到推手,和有禄逐渐从心知达身知,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独享“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和乐趣,揭开了和式太极拳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人届不惑之年后,和有禄如今回忆起来,才感慨地说,自己终于深谙,儿时父亲近乎苛刻的言传身授和严谨细致的教学,其实寄托着父亲对孩子们极高的期待,体现着老一辈人对继承发扬和式太极拳的那种至深情结。就是在父亲极其严格的要求下,和有禄开始系统学习太极拳,并得父亲不断教诲。参看和式太极拳理论书籍,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太极拳基础;文通武备,对和式太极拳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独特的喜爱。和有禄认为太极拳最大的魅力就是武术和文化的结合。他认为,中国武术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蛮斗阶段,完全靠力量靠蛮劲;第二阶段是技斗阶段,凭借技术;再后来就是文化和武术的结合——戏斗,不用力而是用最轻松的办法取胜。而太极拳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武术,就在于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人们在技击强身的同时又能体味到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神秘。“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阴阳平衡”的中医理论等,使习练者在学习拳技的同时,修身、养性,渐入“拳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习练越久,愈发感受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1983年,和有禄应征入伍,来到了湖北黄石。“那时人们都说,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开阔了我的眼界。”部队领导了解到和有禄出身于中医世家,掌握祖传的医术,同时又会太极拳,就把他分配到一所部队医院工作。在部队医院工作期间,工作之余,和有禄还参加地方上的医学专业的学习,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和传统的中医理论的融合,加之对儒家文化的关注,更使得和有禄武医相通,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他对太极拳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对和式太极拳一招一式的理解,对和式太极拳守中用中的奥妙,更有体悟。

 

  现在回忆起来,五年的军旅生涯,部队的大熔炼,造就的不仅是和有禄日渐精进的拳技医技,更重要的,使他对和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及养生医用价值有了更深的体悟,胸襟也更加博大、宽广。

 

  从部队复员后,1989年,和有禄到温县粮食局工作,人生有了又一个转折。但和有禄没有料想到,人生又一个重大的抉择在等待着他。

 

[NextPage]

 

  审慎抉择     勇担历史重任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温县习练太极拳之风愈发盛行,尤其是随着1992年第一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召开,温县一时成为太极拳爱好者朝拜的圣地,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开始关注拳乡温县,关注太极拳。这使得白天工作、业余不辍习拳的和有禄心里开始隐隐为和式太极拳这一拳种的传承发展思虑起来。

 

  为了谋得和式太极拳在拳界的一席之地,和有禄拿出业余所有的精力研习拳术,积极率队参加各类太极拳的比赛,在国内外太极拳的套路、推手比赛中,和有禄多次荣获冠、亚军,并常作为和式太极代表人物应邀在众多太极拳活动中进行名家表演、专题讲座。习拳、教拳之余,他还勤于整理拳论心得,在《武当》、《武林》、《少林与太极》、《中华武术》等杂志著文宣传和式太极拳。由于其文风朴实,行文简约,深奥的拳理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和式太极拳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

 

  为学习和式前辈的优秀经验,借鉴其他门派的长处和优点,特别是发展之道,1998年起,和有禄还南下武当,北走永年广府,东至上海,西到宝鸡、西安、成都、重庆,所到之处,遍访名师高友。2000年,在宝鸡、西安,和有禄拜会了祖父和学信、和庆喜之子和学敏、外祖父陈桂林以及郑伯英、郑悟清的传人任志义、柴学文,郑伯英之子郑鸿烈、郑悟清之子郑瑞、范土书等人。任志义先生是和学信、郑伯英二人的弟子, 80多岁时仍身轻体健,习拳不辍。当他看完了和有禄的拳架后,激动地拉着他手说:“是你爷爷的拳架,和家后继有人了!”

 

  遍访名师,不仅使和有禄在拳术理论上大有长进,也通过沟通交流,凝聚了天南地北的和式太极拳传人的思想。每一次谈及和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大家都感慨之余渴望有和氏传人能敢挑重担。

 

  在赵堡镇,家族人一起坐谈太极拳时,最多的最忧心的话题也是和式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这些年,虽然家族的长辈兄弟们都继承和式太极拳家学,练拳传拳,但由于各种原因,和氏家族人对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理论如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其有序传承,使之脉落清晰,渐成体系等工作并没有成型的思路。和有禄和老一辈人一样都暗自焦急,但是由于自感在族人中年纪甚轻,和有禄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传播工作。

 

  1993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和有禄会同和学俭、和定乾等人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和有禄任研究会的秘书长。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为和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和式太极拳从一个拳架到一个体系、一个流派,则是漫漫的一段旅途。

 

  2001年3月,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和有禄作为和式太极拳传人应邀参加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做了表演。走出去参加盛会,看到全世界的人们这么迷恋太极拳,和有禄的心里受到深深的震撼。

 

  “国家这么重视太极拳,全世界的人这么喜爱太极拳,太极拳事业有这么好的发展前景,和式太极拳也必须更好地继承与发展!”2001年3月底,参加完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从海南三亚回归故里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和有禄就召集族人召开了和式太极拳发展的讨论会。

 

  夜深了,和有禄的声音在夜里就越发具有穿透力。哪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有手擎旗帜的领路人,但是究竟让谁来挑这个棘手的重担,有人推荐,有人推诿。最终,一位长辈的话掷地有声:咱做大事,必须有个主心骨。有禄,咱和式太极拳继承发展的重担你就挑着吧!大家都信任你!

 

  和有禄点点头。他深知,这份期许信任的背后,必将是无数的艰辛与苦难。但是为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四月的古温,春天真正的到了。和有禄的心里,正为和式太极拳春天的到来做着第一步艰难的选择。粮食局的十余年奋斗,使他与岗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心爱的工作和深恋着的太极拳发生矛盾,怎么办?陷入苦恼之时,他把这个苦恼向当时中国武术院的康戈武老师倾诉,康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有所得,必有所失。”一句话,让和有禄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自己人生之路的重要抉择——辞去在温县粮食局的工作,专门从事太极拳的传播事业。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这是著名作家柳青在其名著《创业史》中的一句名言。和有禄深知,要想使和式太极拳受到拳界的关注,成就发展大业,就必须既做武者,亦做敢于担当的儒将。

 

  儒者,当如春水,恣肆汪洋,浩浩荡荡,奔流入海不停息。而奔流到海的波澜壮观,需要的是常人难以具备的勇气、智慧、胸襟。 

 

 

  其志不改      潜心著书立作

 

 

  为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辞掉工作后,和有禄到全国各地传播和式太极拳,并帮助各地成立和式太极拳组织,先后在重庆、焦作、江苏金坛、郑州、漯河等地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和式太极拳推广中心。他还建立了和式太极拳网站,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化信息传播交流手段,传播和式太极拳,并积极组队参加各类太极拳活动。1993年起,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多次组队参加河北邯郸(永年)太极拳联谊会、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等比赛,成绩斐然。和东升、王培华等弟子在交手擂台赛中均获得骄人战绩。2003年度郑州市武术锦标赛中,学生贾澎获得传统太极拳冠军,向外界展示了和式太极拳这一武林奇葩的风采。

 

  和有禄深知,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工作,不仅要普及传播和式太极拳,同时还须进行学术研究和挖掘整理。为此,和有禄在传统和式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创编出了《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这个套路在《中华武术》杂志上刊出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为了使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和式太极拳有比较详细的了解,2002年始,和有禄还花费近两年的时间,把广泛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家传的和式太极拳法进行系统整理,从和式太极拳的产生和形成,到拳架套路,再到推手用法,并几易其稿,力求准确翔实,达到史料性、学术性、可读性的完整。从拳架套路、用法、推手的劲法、基本要领,以及和氏家传拳谱的校注,洋洋洒洒20多万字,260余张图片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和式太极拳风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期间,贤内助的妻子也投入所有的业余时间,帮助丈夫整理书稿,并节衣缩食买来了电脑。历经近两年艰辛,最终,汇集了和有禄多年太极拳研究成果的著作《和式太极拳谱》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凝结了和有禄多年心血的书籍,成为和式太极拳的第一部专著。

  

  《和式太极拳谱》介绍了和式太极拳的产生、传承和特点,阐析了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拳理。配图阐述了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套路及用法,演释了和式太极拳推手的知识及技法要领、劲力运用等。对和氏老谱重点作了注释,并对各篇拳论的来历及背景作了阐析。附录还收集了一些难得的武术研究资料。

  

  和有禄这样诠释:和式太极拳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达到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效果。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习练时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习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势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这些宝贵的资料与理论,至今仍在为习练和式太极拳的爱好者开启习拳明灯。

 

甘苦掺半      打开和式大门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在和有禄的努力下,近年来,和式太极拳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三件大事也为和有禄立下了无字丰碑。

一是2006年,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赛正式开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单拳种的交流大赛在拳界并不多见,但和式太极拳的单拳种比赛却开展得红红火火。不仅有名家表演,还有名师讲座以及理论研讨会等,使得赛事成为世界和式太极拳人的一次大交流、大展示、大讲堂。殊不知,为了举办好盛会,从联络人员,到安排住宿,大小事情,耗费了和有禄巨大的精力、财力。

二是和式太极拳顺利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和有禄独自一个人承担了此项申遗工作。从文字的撰写到图片的拍摄,全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有时在电脑旁一坐就是一天一夜。不仅如此,为了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他推掉了所有的外出讲拳机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一分钱的生计来源。每每谈及此事,和有禄都深为感慨:想想其他一些拳种申遗,往往是组织一班子人马,包下十几个房间,坐在有暖气有空调的房子里工作。而和式太极拳的申遗工作,却是独自一个。但是,每当想起自己从事的是一项重望所归、极富意义与价值,堪称造福人类的工作,就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最让和有禄刻骨铭心的,还是和式太极拳段位制系列教程编写工作。这项工作对和有禄来说,不亚于一种耗尽心力与体力的马拉松长跑。从2007年春天开始尝试着创作编排,他多次利用各种机会与时任中国武协秘书长、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科研部康戈武部长汇报思路,不断深入领会康戈武研究员讲的段位制教程要达到“既满足了拳种传承的需要,也保证了中华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能通过不同拳种的传承得以保护和继承,同时也为段位考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从春忙到秋,从秋忙到冬。当寒冬里漫天大雪落下之时,为赶在春节前让康戈武研究员看到编排样稿视频,和有禄仍带着学生在演示,在冰天雪地里一遍遍拍摄动作。终于如期把拍好的样稿视频光盘寄给康戈武研究员。

不料,大年初五,还没有来得及歇上两天,康戈武研究员特意坐着火车赶至郑州与和有禄面谈,对编排的不足之处一一指点。临走之时,他语重心长地和有禄说:“这项工作艰辛漫长,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耐心和精力,更是他对武术事业的热爱,你愿意继续重新再来,完成这项工作吗?”

“放心,不管多大的曲折,我都一定全力完成任务!”和有禄带着满腔的热忱再一次投入工作。2008年5月25日,和有禄应中国武术协会之邀赶往北京小汤山进行编撰,最终确立“练打结合”的思路: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传统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段位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即每级段位技术套路,既能单练,拆分后又能作为对打套路进行练习,还能以拆招形式体现实战技法,改变了以往武术套路的操化形式,突出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特色和攻防含义,再现了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2009年9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极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和大儒      儒者志洁至深

《论语·子路》中描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用“刚、毅、木、讷”四个字来形容和有禄也恰当不过。虽然外界称其为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但和有禄却总是做事低调谦逊,不失学者的儒雅,更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作为太极名家,他常常告诫学员:“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平和心,不要一开始练就想要怎么打人,怎么取胜。太极拳确实体现着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无不为,通过自然柔和的运动,由松及柔,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柔中求刚才是目的,柔中求得的刚是亦刚亦柔。能刚能柔。”

他常说,和式太极拳是以武演文,文修精神,武练功法,内外兼修。习武之人必须在拳术、精神、道德情操上均有所成就才能被世人认可。“君子无日违拳”,以太极拳所含哲理规范自己的人生,平静地对待生活中顺逆坎坷,这是有禄先生一贯的观点。他择徒从善,以人品、德操为重,不以金钱、地位、名誉衡量学生优劣。在教导弟子、学生时,总将品德教育放在前。他认为:传播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将中国传统的良好道德风尚传给学生是第一重要的,即德艺双修,德在艺先。

2001年,和有禄先生带着弟子到北京应邀讲学,一爱好者慕名来访提出要切磋技艺。那位弟子与对手切磋后,感觉对方功力较弱,便一个“高探马”把他打出一丈多远。和有禄见状,便严厉批评说:“太极拳是一种高尚文明的拳,拳艺的根本在于性命双修,传统武术追求文武合一、文武全才与德行兼修。和式太极拳把推手叫做比手,不用赤身相搏即可非常文明地比出高低,以强欺弱与太极拳理相悖,更何况总有你打不倒的对手,与人交流须点到为止,以理、以德服人。”

无欲则刚更从容。和有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习拳之道。1999年,他应邀到焦作授拳,一天正在指导学员动作,忽然感觉背后有人向自己扑来,情急之下,他一个“伏虎式”,使那人自己摔了出去。对方起身道歉,和有禄却淡然一笑了之。后来,此人被和有禄先生的拳艺、人品折服,投入其门下。

生活中的和有禄人品如拳品,谦逊平和,亦不失武者之仗义侠骨。在一次举办和式太极拳的活动中,一位武术名家应邀参加会议。会议还未结束,对方因急事必须连夜赶回家中。但是,等冒雨将其送往火车站时,已误过当天的火车,只得等到第二天一大早。但闻迅这位先生很想连夜赶回时,和有禄连忙四处联络在外的弟子学员,求朋告友,终于为其买来了当晚的航空机票。

和有禄看来,拳有拳品、人有人品,拳品人品并论,实以人品为重。

多年来,常有各地的武术杂志为其做专访,但每每谈及自己对和式太极拳的贡献,和有禄都只浅然一笑,从不妄自称大。

现在的和有禄,依然独守清贫,一心投入和式太极拳的传播普及工作,全然忘记了一路奔波走来的痛苦与艰辛。在他看来,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但是,不管怎么,他都坚定信念,抓紧时间,弘扬和式太极拳,为自己珍爱的事业拼搏下去,不辜负前辈及和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期望。

有人说,在当今纷繁的武术流派中,你硬是把和式太极拳立于武林,实在不容易。和有禄说:“这说明了和式太极拳的固有价值正逐渐被人们所发现,所认识,并被多数人越来越喜爱,我只是做了作为和氏后人该做的事而已。能为太极拳事业贡献出我的微薄之力,能让世界上的太极拳爱好者多一点选择、多一些健身手段,能为太极拳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资料,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播发展和式太极拳,是我无悔的选择。”这是和有禄的心声,也是他一生始终践行的诺言。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774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