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报“速读”版上一张“太极老人”的照片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满头鹤发的老者身穿黄色的太极服,正在一众少年身前表演太极,一招一式间尽是矍铄风骨。这位老人就是芜湖的太极拳师张汉杰,现已96岁高龄。他在所居住的新园社区,被人们称为“老神仙”。
9岁学武为强身
在生活中,九旬老人并不鲜见,但年至耄耋还能“走如风、站如松、卧如弓”却不多见。记者眼前的张老,一身红色的运动服,腰杆笔挺,满头白发梳得整整齐齐,精神劲十足。虽然有些耳背,但说话清清楚楚,见到记者就笑着说“孩子”。
张汉杰的老家在合肥肥东县,家中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小。“我7岁开蒙读书,9岁学武。”老人清楚地记得,学武的初衷是为了强身。他幼年时体弱多病,家中父母担心,便送他去当时的武术大师张家炳处学拳。一年没到,与日俱增的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他对武术的热情。
“内家拳、外家拳都学,还有太极拳。特别是太极,不是随便教随便学的。”张老说,旧社会收徒的规矩很多,要求也极严。先要把书读好,老师问上句,要答出下句,“那时都夸我聪明”;还要品格端正,“学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去社会上打架,带着功利心不行”。
从那时起,太极的根就在张汉杰心中扎下了。“太极是国家的宝,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不能丢的。”老人还笑着说,太极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留给后代的无价宝藏。
一张重凳技惊四座
解放后,张汉杰被调到体委群体部门,担任武术教练。1979年,他代表芜湖参加了第四届安徽省运动会。“我个性很强,既然代表了名城芜湖,就拼了命也要成功。”为此,他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练功。
运动会上,表演了一套内家拳、一套外家拳,还有压轴的陈氏太极拳。最后,他还表演了一套“板凳花”,这是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拳法,即用一条板凳当武器,上下翻腾,左右抵挡。一开始,张汉杰掂量了一把,场上的凳子一二十斤重,他笑称“轻了”,让取了重凳来表演。最后一招“螳螂挡车”使出时,台下掌声雷动。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举到额前比划了一下,脸上的笑容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至此,张汉杰声名远扬。
现在说起来,老人还有些“心虚”,“我也不知道换了凳子能不能一定举的动,不过武术讲一种气势,要有自信,要镇得住人”。
桃李遍五洲
习武多年,自然桃李遍天下。几十年来,张汉杰一直致力于对太极的推广。他自豪地说:“芜湖学太极的人80%都是我的弟子。”不仅如此,在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他的洋弟子,“希望中国功夫能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在老人的诸多弟子中,俄罗斯人冬拉尔尤其让他印象深刻。这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小伙,于太极却是外行。外国人悟性没有中国人高,张老就手把手地教,一场下来往往是汗流浃背。学成回国前,冬拉尔特地来到张老家中,将十几本书、一把匕首和3000元钱摆在了桌上。张汉杰想也不想,就让他把钱收回,“东西我留下做个纪念,钱要拿走”。冬拉尔当时就流泪了,他和老人现在仍保持着联系。
芜湖本地来学武的,老人也不收钱。“学太极是为了修身养性,如果收钱就是贪图富贵,心中就有了杂念,这与清淡和气的武学初衷不符。”虽不收费,但老人收徒有着“苛刻”的选择,“你得说说,你为了什么。如果是身体不好,有慢性病,我倾囊相授;如果是想出风头,我不教”。同时,学太极前要想清楚,不要图一时的新鲜,“浅尝辄止不收,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收,见异思迁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