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

2009-01-10 04:12  亦凡  

 
  和有禄1963年生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一个太极拳世家。自幼随父习祖传拳法,是和式太极拳第六代嫡系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当代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现任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会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曾在国内举办的多种太极拳比赛中荣获套路、推手冠亚军。

  其曾祖和兆元自幼习武,在原赵堡太极拳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氏太极拳”。清朝咸丰年间,和兆元跟随曾为三代帝王之师大臣李棠阶进京,设擂十余天无遇敌手,并和京城武林高手切磋交流技艺。和兆元在李棠阶阴阳八卦理论的指导下,集思广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和氏太极拳,成为名扬四方的一代宗师。后经和家一门严格的传授,基本保持了拳术的古老原貌。

  和氏太极拳除具备诸家太极的共同要点外,其特色是:圆转自然,旋转灵活,没有明显发劲、抖动、扭腰、坐胯、大幅度移位等动作。而是由松静柔和、一动百动、内外一致的招式贯穿始终。即:“上欲动而中节动之,中节动而上下合之”,“上体百骸终归于一气”。造型优美,适应性强,可打“卧牛之地”,久练而无气喘劳累的现象。

  在技击上,和式太极拳非遇困境不先出击。通常是“后发先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要求锻炼皮肤的灵敏感。当您功夫在身时,周身好像布满无数哨兵,无论敌方从何种角度向你偷袭,当他与你的皮毛似挨非挨时,你便会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或化或发,无不得心应手。敌方来的愈猛,力气愈大,失败的也就愈惨。在别人看来,你似乎并未怎么动。这就是所谓的“打人不露形”。

  和有禄幼年时正处“文革”时期,受左的思潮影响,祖传的拳术不敢公开演练,只能在家里由父亲和士英“偷偷”地传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全国各地,武术热兴起,也激起了和有禄要把这一优秀的拳种继承发展,并传播开来,造福于人民的决心和信心。二十多个寒来署往,他苦练不辍,终于练就了一身功夫。

  80年代初,和有禄应征入伍。当部队首长知道是和氏太极的正宗传人后,每有集会,都必定让他表演,他以轻灵圆活、舒展大方的演练征服了官兵,纷纷请他收徒传艺。

  和有禄对家传的拳术不断挖掘、整理,对太极拳的技术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太极拳是儒家、道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技术方面真正体现了以弱胜强,逆来顺变,“无为无不为”的风格,充分体现了阴阳辩证的道理。

  在与同道切磋技艺时,和有禄从不主动攻击对方,而是待对方攻击他时,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舍己从人,在对方认为必胜而发力时,反而被击出,充分体现了太极“四两拔千斤“的技术精髓。

  在成都,和有禄的到来在当地武术爱好者中并没有引起重视,都有些轻视他。有武功高超的同道邀请他到住处推手,搭手之间,对方已被轻松制服,于是成都太极界开始对他刮目相看,纷纷向他求教。现在,他正在成都、重庆利用出差之机教授太极拳,学员中的有教授、医生、学者及普通武术爱好者,和有禄从不因对方身份而厚此薄彼,受到了武林人士的尊重。

  为推广和氏太极拳,和有禄走访了西安、宁夏、成都、重庆、河北等地,并与香港、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取得联系,并在台湾《太极拳》及内地的《武当》、《永年太极会刊》、《少林与太极》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为推广太极拳做出了贡献。



地址:河南省温县商贸城小区
电话:0391-6181185  13938181565
邮编:454850
E-mail:hylutj@126.com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