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桩功的境界

2014-10-25 09:19    

 
 
     (一)师祖芗斋公曾经以清末诗人王国维先生一首诗来比喻练桩功的境界:​  

     凡成事者皆需经历三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练功的境界「不悔」学者须坚信不疑, 有百牛挽之不动的决心…坚持三、四年, 即觉四肢膨胀, 手足发热, 有灌铅的感觉….四肢阴阳面皆需有灌铅膨胀之感, 方为有得. 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本来一首情诗, 用来比喻练拳, 王老对拳之痴, 也许真比对他的老妻还要深吧...​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一种态度, 在某程度上也可算是执着, 是对拳的痴爱, 因此他也曾说, 学拳必须有"痴汉的精神". 世上几许高人, 不是学有所专, 才能有卓越成就吗? 不悔者又岂止练拳一端而已?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会是懂的. 只是单靠痴汉精神来自练, 恐怕有朝真的成为痴呆. 做事总不能只靠一份蛮劲就可以成功吧.​

     不悔之心除了来自对拳学之痴迷, 还是来自对老师的信任, 揳而不舍的追随, 所追者是老师的意而非其形态. 所随者拳理心法. 这样坚持三四年, 才可以初步出现四肢膨脤的现象, 有灌铅的感觉. 为何臻此才有可学之功?​

     其实即使到此地步, 学者对意拳之意的掌握, 仍是一点都没有, 只是在操练期间为身体贯注了老师的精神和意, 极其量可以算是一份初步可用来发挥的"功力"而已.

​      (二)有人以为自己在练功时桩架变得刚强就是得意, 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网上也有不少叶希圣师伯教拳的短片, 大家几曾见他老人家刚强丢顶的桩架姿? 如果有人以他的轻为柔, 则更大错而特错了. 书云: 『意与力同出一气之源』. 轻跟柔是不难分辨的. 叶师伯的轻完全表现了提意之妙用. 一经接触便能将对手抛出老远, 跟他接触过的人一定感受到足掌不能抓地的无助感, 这就是圆劲抽提的力量.​ 若果对手的足尖仍能在地, 身子不后仰, 则可介定发人者只能称为”以力推人”而已. 力是有方向的, 对前方的会较大, 侧面的作用力则较小. 圆劲基本上没有方向, 不管接触任何一点, 结果都一样. 故称周身无点不弹簧. 老师说, 走对了的人, 身形功力反应甚至行为都会不断地改变, 子曦跟师伯缘浅, 只见过​ 但每次见他的感觉都不一样, 功力更见精纯, 无怪老师常说他是韩门中最早得其道之人了.​

     有趣的是, 当四肢膨胀, 手足发热, 有灌铅之感时, 也仅能到达始可学功的境界而已. 基本上与意拳仍是沾不上边的. 这大概是俗语所谓的「功底」了. 没有了功底, 更不用说拳. 最重要的是谁来带入门. 师祖自言如此, 大概是由他亲自带桩提意之故. 这种情况下即使笨蛋傻瓜, 三四年功夫也可以练得功力沉厚, 只是成就不会太大而已. 好的老师可以在带桩时提高学员的集中力, 同时把意也提高, 即使学员尚未得意, 也可在练功中得到一定收获.​ ​
 
     (三)有同好说站桩是芗斋公教学上的失误, 把最繁难的放在最前, 有遗由浅入深的道理, 令初学者不得要领, 把大量时间花在掌握而不在增长功力. 这种说法不能算错, 看来颇有道理. 若说这是芗祖在教学上的失误, 似有未尽之处, 意拳第二代高手辈出, 就证明教者得其法了.​

     意拳说其难, 是难到极处, 所以他说必需「痴汉」才能有成, 然而单凭一份痴, 仍不足以学成绝艺. 师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作喻, 就是告戒初学者, 意拳之难不在桩之繁简, "形简意繁"是开宗的明义, 学者应有心理准备, 不能克服者, 莫入我门来. 尽管教者尽心, 口教心授不易得也. 如此苦心, 体会者稀还要说他教错了, 似乎说不过去.​
求法乎上, 成法乎中, 求法乎中, 成法乎下. 站桩是得意最有效之法, 形简单而意繁难, 简单者不动分毫, 繁难者漫无边际, 难易之间充满矛盾. 芗斋公在此中实践的平衡上相信已花了最大的考量. "到了最圆融的地步, 反过来学初步", 可见开始就是最终, 最终也是开始, 浅就是深, 深就是浅, 其中只有纯熟的差别而已.​

     站桩之中, 我们不断地感觉和探索, 同时也增长功力, 站桩才能不浪费大好时光. 老祖并没有叫人空想, 纯说的意是空意, 没有力量, 所以说精神需确实. 功底不够厚, 而功力不纯, 也没有得意之机会. 因此要持桩三四年, 才有学拳的基础.​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