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要之内外相合

2011-10-25 15:05  林永江  

 

     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之八:“内外相合,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所谓“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对于这个“一气”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一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起”、“合一”,来形容作为主帅的“神”与被驱使的“身”两者合而为一。但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因为这里的“一气”不宜作副词或形容词看,而是一个实体名词,即内气。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练拳要做到神与身的相合,仅凭一句空口白话是难以入手的,不可捉摸的。就拿我们日常的行动来说.心神指挥手足,也是有“内气”这个实质的东西在发挥积极作用的。然而内气促使心神与身体协调一致,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比如孩子学步,有一个过程,习惯右手上前的,左手往往不及,习惯就意味着训练。这都说明心神与身体的协调是必须经过训练的,也说明内气的存在及其对生命活动的至关重要。


       太极拳“所练在神”,具体的方法,就是《太极拳术十要》之五:“用意不用力。”其中说明:“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也告诉我们,内劲就是这样练成的。


       当我们明白了在太极拳中心神、内气、身体三者的密切关系,亦即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道理.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强调内气的升降与鼓荡,而内气的升降与鼓荡,最基本的可操作的要点,在于“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的方法则是逆腹式呼吸,因为它能使呼吸与拳势蓄发相配合。配合的主要是呼气。


       笔者体会,“内外相合”不是两者的并驾齐驱,而是以内促外,用内气来推动拳势。要在内气上下功夫,在每一拳势中蓄吸既成,即行呼气于“发”势:呼气.内气沉入丹田;继续呼气,内气由丹田发向四梢而成内劲,即完成一个内外相合。从以内促外来看,太极拳主要是内气的运动,是“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的运动。


        当太极拳练到以内促外,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一步时,浑身都是松活的,任情恣性的,如“手挥琵琶”一式,竟至震脚上步挥出,不再是往日那样文绉绉的了,这也是写此短文的动机。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